台北小巨蛋
設計理念
啟用迄今,場館多數時間用於舉辦表演活動與體育賽事,為將場地的可售票席位極大化,特地採用相對於舞台而言較不對稱的觀眾席配置方式,並搭配伸縮式座椅與可變動場地尺寸,得以靈活轉換各類活動對空間的不同需求,充分展現高彈性的空間調度能力。這種因應機能所設計的不對稱性,也延伸至建築外觀語彙,形塑出辨識度極高的量體特徵。
圖片來源:華貴娛樂正面帷幕搭配的弧形 LED 屏幕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戶外 LED 顯示系統,更成為場館立面最具標誌性的視覺焦點。
特殊結構/設計
立面設計則結合大面積玻璃帷幕與金屬板材,展現通透、輕盈的當代建築語言。整體屋頂採雙層金屬設計,下層使用鋁合金扣合系統(Standing Seam),防水性能絕佳,上層覆以鈦複合板式面板,不僅提升美觀質感,也具自潔效果,自完工以來未曾清洗過永保如新。
台北體育場
台北市為了舉辦2009年的聽障奧運,將原有的台北體育場拆除重建,目標是成為符合奧運等級規格、可容納兩萬人觀眾席的國際標準田徑場。
此田徑場也獲得IAAF國際一級場地認證。整體體育園區亦涵蓋松山運動中心、城市舞台與網球場等附屬設施,歷年來曾承辦聽奧、世大運、世壯運等多項國際體育賽事。
本場館坐落於南京東路與敦化北路交界處,主看台坐西朝東,以 1:12 緩坡銜接敦化北路引導主要觀眾進入場館。
基地東側臨北寧路,腹地條件較侷促,整體場地條件存在明顯不對稱。不同於足球場或網球場所需的對稱觀賽條件,田徑比賽之起點、終點、裁判席、貴賓席與媒體機能皆集中於主看台,因此場館採用一側集中式的大型主看台設計,搭配東、南、北三側較小型的看台。在有限的基地中,以最精準的空間分配,達成賽事功能與觀眾動線的平衡。
主看台上方設有大型張弧鋼構屋頂,不僅提供遮陽效果,更成為場館外觀的視覺特徵。